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经济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 近日,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接受记者专访,谈了他对全会公报及《决定》涉及的经济领域改革举措的认识。 董志勇认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他表示,更好地发挥我国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经济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
近日,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接受记者专访,谈了他对全会公报及《决定》涉及的经济领域改革举措的认识。
董志勇认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他表示,更好地发挥我国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
:结合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你如何看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判断?
董志勇: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及《决定》,我认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特别是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活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8.7%的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喜人,分别增长10.1%、11.7%;市场销售增速回升,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2%;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下降到5.1%。各项数据显示经济运行延续了回升向好的积极态势。
我国经济实现稳健增长离不开多方面的政策协同发力。过去6个月,我国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加强逆周期调节,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及时推出一批新政策,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特别是在扩大内需方面,我国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政策举措,出台支持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旅游等消费的政策,大宗消费稳步回升,生活服务消费加快恢复。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如何?你如何看待经济发展的“大势”?
董志勇:经济运行的多个领域、多项指标已经呈现出积极变化。例如,随着经济稳定增长、就业改善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消费的扩大显著增强了消费动力;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稳步提高,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势头良好;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不断改善,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合力支持下,我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衔接更加通畅。同时,科技创新正在催生新发展动能,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成长,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智能产品蓬勃发展,劳动者素质提升并形成新的人才优势,成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重要驱动力。
面对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大潮,各国均进行了前瞻性谋划和布局。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既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也为各国企业创造了更大合作空间。特别是新产业(300832)的快速兴起,顺应了全球科技革命、绿色发展的大势。我国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在前沿领域率先布局、持续投入,历经多年浇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和产业已经脱颖而出。
:对于发挥我国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董志勇: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困难和挑战,如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但从长远来看,由于我国具有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包括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等独特优势,这为应对风险挑战、促进经济长远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更好地发挥我国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其中,尤其要把握好两个着力点:一方面,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从而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未来应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实现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而努力奋斗。
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创新生态体系
:你刚刚讲到全球科技革命和我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决定》对此也作了部署,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
董志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的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决定》指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我想,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的举措——形成教育、科技和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加快培育一流研究人才队伍,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打造创新生态体系。
:你说的这几方面的举措涉及学术、教育、产业等多方面内容,首先在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董志勇:《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为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应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教资源优势和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同时,基础研究必须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才能使其功效最大化。要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科研创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三级跳”,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去。
同时,加快培育一流研究人才队伍,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作用,特别是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这样在推动实现科技人才“有能力创新”的同时保证人才“有动力创新”,有助于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努力在做的一项工作,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董志勇: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拆除制约科技创新的“篱笆墙”,加快经济“补短板”,打通国内大循环的断点堵点,有效增强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
我觉得还要注意的就是加快打造创新生态体系。一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从科研到应用的跨越,需要不断打通创新链上的断点堵点,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科学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整合好全球创新资源,发挥好创新网络效应,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决定》对金融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哪些重要举措,你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怎么看?
董志勇:《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而作为现代经济的“神经中枢”,金融已经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面临的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须强化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须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高效运转的保障,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你对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处置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有哪些建议?
董志勇:在宏观调节方面,增强政策的前瞻性。丰富工具箱,在必要时及时推出有效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以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为重要标尺,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增强资本市场的稳定性,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在体制机制方面,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稳妥处置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高度关注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等风险点,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当前,发挥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董志勇:我认为,要不断发展和壮大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具体来说,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市场基础,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的评价考核力度,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
同时,进一步健全普惠信贷体系,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优化信贷投向配资炒股优质平台,支持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及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鼓励商业银行为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提供更加便捷和便宜的贷款支持,提高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加大对数字金融的人才培养投入,全面推进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健全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科技成果应用体制机制,搭建业务、技术、数据融合联动的一体化运营平台。